光明日报 2025年7月28日 第07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近日召开的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就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文化的润泽滋养,涵育城市品格、培育城市文明、塑造城市灵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690多座城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深刻把握城市的核心和主角是人,强化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把“人”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同步推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在以文化人中凝心铸魂,激发每个人的奋斗激情、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昂扬精神,为城市发展进步汇聚最厚重最深沉的精神支撑。
展开剩余67%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以文惠民中提升城市高度和温度,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成效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各地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倡导交通礼让、垃圾分类,完善无障碍设施等细微处入手,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向宽向广延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基因注入公共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化入城市肌理,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之地。天津市整合专业院团资源和社会力量,把交响乐、京剧、话剧等演出场地设在桥边、街角,让高水平文化供给直达基层,市民游客在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中怡情养性,形成向上向善精神力量。
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用文化浸润滋养城市,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爱惜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更好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城市在赓续历史、繁荣文化中焕发新活力,彰显现代化新风貌。
一直以来,多地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关注。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福州等地着力健全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在修缮保护、活化利用、财政支持等方面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程和工作机制。既保护古代建筑,也保护近代建筑;既保护单体建筑,也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尊重和善待老建筑,要有“绣花”功夫,通过功能置换、科技赋能,让传统街区、老建筑和文物活化焕新,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城市特色和韵味更加浓厚。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与经济的硬实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聚集人才,经典时尚的文化产品引领潮流风向,文化已经与旅游、商贸、工业、体育、科技等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的核心要素。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坚持以文兴业,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推动文化数字化、信息化,让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元素“活起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激活文化这池春水。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也是城市文化的凝练表达。要结合城市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打造和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用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更好地树立形象、凝聚人心。
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交融贯通中,持久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文化兴盛带动百业兴旺,以文化底蕴助力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作者:王庆杰,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发布于:北京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