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津区融媒体中心重磅推出“津沙遗珍追寻抗战文化记忆”全媒体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的全貌。今天,《江津报》推出的文章《从烽火办学到院士摇篮:国立九中在江津的峥嵘岁月》,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历史。
在江津二中的校园里,八角亭静静伫立,亭角翘起的飞檐和梁柱上的精致雕花下,镌刻着的是八十余载的风雨沧桑。这里曾是抗战烽火中的国立第九中学的办学热土,承载着无数流亡师生“以教育守国运、以笔墨战山河”的赤子情怀。如今,它以重庆市重点中学的崭新姿态,延续着“培育英才、服务国家”的初心使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抗战的烽火。东南沿海的教育重镇相继沦陷,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的师生为避战火,先后迁徙,最终在教育家邓季宣的带领下,200余名师生背负行囊,辗转千里,来到了江津的德感坝。在这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他们延续教育薪火,开创了国立九中的历史。
初到江津,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师生们四处奔走,借用工字街至善图书馆作为校本部,并租借多座当地家祠作为分部教学点。教室的条件简陋,但师生们却以顽强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坚持着教育的使命。每盏桐油灯的光亮下,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求知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展开剩余42%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将“国立安徽第二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九中学”,这所学校成为了安置皖籍流亡师生及川渝地区学生的重要教育阵地。邓季宣校长在首次全校师生大会上强调:“办学当以‘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为纲。”这句话成为了学校精神的坐标,激励着师生们在乱世中坚守教育的初心。
国立九中在战时的办学中,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教育。师资力量强大,老同盟会员潘赞化、早期共产党人何之瑜等优秀教师,为学校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尽管物质条件匮乏,师生们依然热爱学习,努力追求知识,许多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出优秀的能力。
1946年,国立九中师生分批东迁,虽然主体迁离,但德感坝的校本部并未沉寂,教育的火种在这里延续。如今,昔日的国立九中已成长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二中,继续在这片承载着烽火记忆与教育初心的土地上,谱写新时代的教育华章。跨越世纪的文脉,随着走出12位院士的卓越成就,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教育故事。
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