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黄梅”的视角看待黄梅戏
□ 梅杰
如何定义、定位黄梅戏,涉及对黄梅戏历史和剧种归属问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搞清楚历史,更好地发展黄梅戏。
黄梅戏原为湖北剧种,从湖北黄梅传入安徽、江西等省以后,成为跨省剧种,但在安徽戏改以后,从湖北剧种逐渐被描述成安徽剧种,由此产生了黄梅戏起源与剧种归属之争的文化现象。
关于黄梅戏历史和剧种归属问题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黄梅戏起源、初步形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原是湖北剧种,后来成为跨省剧种。这种说法认为黄梅采茶戏是早期的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已经形成戏曲,只是在安徽得以完善、定型。1949年后,作为个人学说,最早可能见于安徽学者张紫1951年发表的《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中指出的“安徽黄梅调来自湖北黄梅戏……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大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作为官方说法,可能较早见于文化部1962年公布的《全国戏曲剧种名录及流行情况》,在湖北剧种名下,明确提到“黄梅采茶戏即黄梅戏,在湖北称西路子腔,在安徽称东路子腔”;在安徽黄梅戏名下,明确提到“起源于湖北黄梅”,流布区域包括安徽合肥、六安、安庆、芜湖,湖北黄冈,江西九江等地。这一处理,说明在当时并未将黄梅戏视为限定在某省某市的剧种,而是横贯鄂赣皖的跨省剧种。湖北的各类出版物大体如此表述,如《荆楚文化史》明确提到黄梅戏最初叫黄梅采茶戏,形成于黄梅、广济一带。这个学说,丰富了黄梅戏起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指出黄梅戏的传统经典剧目,如蔡鸣凤小辞店、张德和大辞店、胡彦昌中辞店以及《於老四》系列等,均来自湖北黄梅,它们主要是在黄梅真人真事基础上完成的。该学说同时主张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主要在湖北黄梅形成,然后在安徽演变、发展。三大辞店以及《於老四》系列等,在传统黄梅戏中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将它们明确出自湖北黄梅,突出了湖北黄梅在黄梅戏起源和形成的历史中的核心地位,让黄梅戏得名于湖北黄梅实至名归。
展开剩余66%第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是安徽剧种。主要由安徽学者陆洪非提出,再由王长安予以深化。但是,这个学说还并未明确地告诉世人哪些剧本、唱腔来自湖北黄梅,容易让人误会成湖北黄梅只是贡献了采茶小调。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黄梅戏因起源于湖北黄梅而得名,只是在黄梅戏的形成中,对于湖北黄梅和安徽安庆各自贡献的认识有一定出入。近年来,有一种不同的声音认为,黄梅戏起源、形成、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庆的“源发”地方戏。这种学说见于2018年《黄梅戏起源》《中国戏曲剧种研究》等。其具体内容又包括安庆黄梅雨季说、安庆黄梅山说,以及最近出现的“安庆码头说”;就安庆内部而言,又有宿松说、太湖说、怀宁说、望江说等争端,主要见于安庆《黄梅戏艺术》。这种千变万化的学说,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向安徽甚至全国推广,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该学说突出了黄梅戏在安庆的初步发展和变化,比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融入个别安庆方言、民间艺术以及唱腔改革、胡琴伴奏的尝试。同时,我们也应知道,1953年演出《天仙配》以来的现代黄梅戏,并非出自安庆。在戏改以后,安庆艺人也要改唱现代黄梅戏,甚至大量安庆艺人和群众有强烈的抵触和畏难情绪。在安庆形成的是黄梅采茶戏的支派,也就是所谓的“怀腔”,并不等同于现代黄梅戏。标志着黄梅戏发展壮大的梅开一度、梅开二度,都是由位于合肥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主导的。王兆乾等学者甚至指出,在解放前夕,安庆黄梅戏濒临灭绝,除了丁永泉戏班外,其发展水平整体处于黄梅采茶戏的三打七唱阶段,并未高出湖北黄梅(民国时期安庆、黄梅两地艺人还组班合唱),所谓“怀腔”使用胡琴伴奏只是个例。
在新时代,对于黄梅戏历史与剧种归属问题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大数据文献,从湖北、安徽以外的第三方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黄梅戏源流考辨》梳理了一百多条清代民国第三方记载的黄梅戏历史文献,我们清楚地发现:黄梅戏起源、形成于湖北黄梅,本是湖北剧种,流入各省后成为跨省剧种,而民国时期的安庆并非戏码头,在安徽戏改成功以后黄梅戏才被描述成安徽剧种。
1885年3月21日(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五日),《申报》发表《淫戏宜禁》,提到“迩来芜湖到有湖北戏班,专唱黄梅调淫剧”。
1918年5月,《时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发表《演唱黄梅调之武剧》等,证明湖北戏班已进入上海九亩地戏楼演出黄梅戏,比安徽艺人进入上海早了十五年以上。而关于安庆艺人进入上海演出,被现在的学者说成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美的黄梅调让上海人足足过了一把瘾”之类,都是想象,早期史料显示:“艺人为了糊口,临时结班,跑到上海进行地摊演出,观众多是皖西一带在上海谋生的老乡,并不被人重视,没有什么影响”(郑立松语)。
1935年8月31日,《北洋画报》第1290期“戏剧专刊”发表雨文《谈“黄梅腔”》,称:“黄梅腔为南方流行杂戏之一,起源于湖北之黄梅县,因以为名。现渐普遍及于赣皖各地。大都会虽不常见,但常出演于各县之乡镇中。”
有学者指出:“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未必能窥见历史全貌,但历史记载隐含的历史事件的重复出现用一句‘巧合’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重复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上述历史记载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只能用一种判断才可能触摸到历史的真相:黄梅采茶戏起源并部分成长于湖北黄梅县,兴盛发达于其他周边省份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后来之事了。”而黄梅戏起源和形成于安庆明显缺少文献记载,蔡仲贤、丁永泉等安徽黄梅戏祖师爷、奠基人异口同声指出黄梅戏来自湖北黄梅,这些原始说法一定藏有着历史真相和朴素的客观真理。
作为一个剧种,对黄梅戏的描述,宜远离地域本位,破除湖北与安徽的二元对立,回归艺术发展史的本身。艺术无国界,何况县市之界?今后对黄梅戏的研究,应该要平衡历史真实与地方利益,按照客观历史事实来秉笔直书。黄梅戏不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市的,黄梅、安庆、合肥等地都不能拥有全部的黄梅戏历史和贡献,应该站在“大黄梅”的视角之下,从中国出发,来看待黄梅戏这一剧种,实现多省共写中国黄梅戏通史,共推黄梅戏的艺术传承与发展。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发布于:湖北省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