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将军,作为徐向前元帅的得意门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既能征善战又极具智慧,军事才能得到了多位元帅的高度认可和赞赏。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争夺这位人才,聂荣臻元帅与李先念同志曾一度因为郑维山的归属问题而产生激烈分歧。要知道,聂帅与李先念同志向来以宽厚待人著称,少有争执,但为了郑维山,两人竟不惜闹得剑拔弩张,足见郑将军非凡的军事价值与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郑维山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件事例,便生动展现了他的深厚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
---
1953年5月,郑维山刚刚卸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原本计划回国休整,但在杨得志等领导的挽留下,他选择继续留在朝鲜战场,参与当年夏季反击战的作战指挥。那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中朝联军协同作战,成功夺取联合国军约20多个重要阵地。
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与第一阶段相似,依旧是通过持续进攻,进一步消灭敌有生力量,迫使对方彻底放弃抵抗。战略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击溃敌军,抢占更多战略要地。针对这一目标,第二十兵团召开了重要作战会议,而郑维山在会上提出的建议让所有与会者震惊不已。
展开剩余81%他的建议看似简单,却极具大胆——他主张扩大攻势规模,将目标从原先志司制定的营级防守阵地提升到敌团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阵地。志司领导虽对此态度开放,毕竟要确定停战线,必须让敌军付出沉重代价,但对于进攻重点“金城”的具体方案,却众说纷纭。
“金城”是敌军防御体系中最坚固的堡垒之一,为守护此地,敌人构筑了极其严密的防御工事,使得志愿军面临极大攻坚难题。如何在保证成功的同时拿下这一关键据点,是摆在指挥官面前的巨大挑战。
郑维山则胸有成竹,他在作战地图上明确标出了三个主攻点:883.7高地、949.2高地以及十字架山。看到这三个目标,大家都为之一震,因为这三处均为敌军防御的最强阵地,几乎公认是最难攻克的。
军事常识告诉大家,进攻敌人薄弱环节方能迅速突破,偏偏郑维山选择了最坚固的防御点,听起来无异于自寻死路,难免招致质疑。面对众人的疑问,他沉着地解释道,敌人防御最强的地方,往往也会滋生轻敌心理,因为他们自信依赖坚固工事,这正是我军可乘之机。
他进一步指出,一旦夺下这三座高地,我军将在战略上占据主动,不仅能够向纵深扩展战果,还能依托险要地形稳固防线,利大于弊。大家都认可这一战略逻辑,但如何攻克,却成为最大的难题。
郑维山接着详述了具体方案:883.7高地呈典型陡坡密林地形,陡峭山坡下是茂密树林,非常适合布置伏兵。949.2高地对面同样是茂密树林,是隐藏炮兵火力的绝佳位置,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打击。十字架山高地则已有60军挖掘的坑道深入敌阵,配合伏击可形成奇袭优势。
他提议,60军主攻883.7和949.2两处高地,67军负责进攻十字架山,68军则作为预备梯队待命。听罢此计划,现场顿时陷入沉默,大家心知方案风险极大,虽有创意但是否能实施尚未可知。
正当气氛凝重之时,60军军长张祖谅挺身而出,高声表态:“我完全支持这个方案!”
---
张祖谅的表态打破了沉寂,这不仅是对郑维山方案的认可,更是为60军乃至180师争取一次雪耻的机会。众所周知,在第五次战役期间,60军因指挥失误导致180师陷入敌军重围,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七千。战后,180师面临被撤销番号的巨大压力,60军军心士气也遭受重创。
虽然当时60军军长并非张祖谅,但作为该军历任军长,张祖谅一直对这一结果耿耿于怀。早年间,他带领60军在华北战场屡立战功,攻克太原,解放大西北及大西南,作战风格坚韧勇猛,威名远扬。因此,他对60军的感情宛如对子女般深厚。
新中国成立后,张祖谅调任川西军区,但始终关心着亲手培养的这支劲旅。1951年60军赴朝参战时,他坚信部队必能延续“硬仗能打”的传统。尽管180师曾遭重创,他认为那只是暂时失利,不代表实力不济。1952年7月他重掌军权,第一件事就是极力争取保留180师番号。
张祖谅的坚定让全军士气大振,180师及60军将士们激动不已,暗下决心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为自己和部队正名。尽管第五次战役后战线趋于稳定,发挥有限,但夏季反击战期间,60军敢打敢拼,虽多为对付敌军小股部队,依旧取得胜利,却令张祖谅意犹未尽。
这次郑维山的方案,正中他意:让60军挑大梁,承担最艰难的攻坚任务。虽然任务艰巨,但在张祖谅看来,这正是180师雪耻的最好时机。
当然,他支持方案绝非盲目,而是基于充分分析。张祖谅在会议上指出,夜间行动隐蔽性强,适合悄然接近敌阵;利用敌前沿茂密树林巧妙隐藏炮兵和装备,能制造突袭奇效。为控制规模,最终确定出动3500人左右完成潜伏攻击。
郑维山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这正是他期待的结果。
---
郑维山本人对潜伏战术经验丰富。早在红军时期,他便成功策划过一次经典潜伏行动。1934年11月,红军为突破蒋介石“川陕会剿”,发动陕南战役。
当时,郑维山任红30军88师政委,面对有“王老虎旅”之称的国军陕军49旅旅长王毅武,靠治军严明和猛勇作战赢得威名。开战前,政委李先念问郑维山是否有信心打掉这支“老虎”部队,郑自信满满地说:“88师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士,连‘狮子’都不怕,怎会怕‘老虎’?”
战役中,郑维山依据地形,严密部署潜伏突袭。他要求所有官兵用棉布包裹装备,防止发出任何声响。88师成功翻越敌军头顶峭壁,悄无声息地从敌后发起突袭,敌人措手不及,遭到惨败。
此役的胜利体现了郑维山非凡的战略眼光与指挥能力。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而聂荣臻元帅也称赞他“打仗心细如绣花”。
因此,郑维山这次提出的潜伏战术绝非草率,经过反复推敲,只需注意3500多人潜伏的隐蔽性即可。
接到命令后,张祖谅立即返回60军部署。1953年6月9日晚,60军动员15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共3500余人,秘密向敌前沿阵地移动。次日凌晨,部队成功隐蔽在距敌阵地不足300米处,静待攻击命令。
潜伏期间,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被敌人发现。战斗计划定在晚上,意味着3500人必须在敌人眼皮底下静静待上一整天。出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