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集团的高层人物被解决后,只剩下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依旧在幽州顽强抗争。
提到幽州,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来自辽西。他出生于一个豪门家庭,然而由于母亲出身较低,公孙瓒在仕途上起步较晚,只能担任一些小官职。虽然如此,他英俊的外貌和过人的才智吸引了辽西太守刘其的注意,最终成为了刘其的女婿。
然而,好景不长,刘其因被诬陷而被流放到交州。公孙瓒为了保护妻子和岳父,乔装成士兵,亲自护送刘其。沿途的忠诚与勇气深深打动了刘其,最终,刘其得到了朝廷的赦免,并开始全力支持公孙瓒。
凭借刘其的帮助,公孙瓒顺利举荐为孝廉,并得到了辽东属国长史的职位。
辽东属国位于辽东郡和辽西郡之间,东汉设立辽东属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置乌桓部落,并与鲜卑建立联盟。鲜卑当时强大无比,东汉通过与乌桓合作,希望牵制鲜卑势力。辽东位置极为重要,是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控制了这里,就能控制东北亚的局势。
展开剩余75%公孙瓒的职责是管理乌桓部落,这可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管理游牧部落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秩序。公孙瓒身为辽东本地人,自然了解其中的艰难,于是他开始组建一支精锐骑兵,名为“白马义从”。与凉州的“湟中义从”不同,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完全由汉族士兵组成,大家骑着白马,练就了卓越的射箭技能,成为一支令敌人畏惧的力量。
这支精锐的骑兵,阵型威猛,每次出征,公孙瓒都会带领白马义从分列左右,两翼步伐稳健,百步之内敌人难以接近,身后的三千精骑随时准备冲锋,气势浩大。
凭借这支骑兵,公孙瓒开始出击鲜卑部落,战斗中,他总是亲自带队,即便是深夜也会奋力追击敌人。经过几场战斗,鲜卑部落不敢再轻易入侵辽东,公孙瓒的名声开始在四方传开。
如果公孙瓒能一直在辽东安定下来,他或许能成为辽东的王者,历史上也就没有公孙渊的事了。然而,凉州的羌乱为公孙瓒提供了一个转机。
公元184年,朝廷因为边章和韩遂的叛乱,决定征调公孙瓒率领三千精骑前往凉州平叛。就这样,公孙瓒的幽州突骑与凉州的铁骑即将展开激烈对抗。然而,途中发生了另一场叛乱:渔阳的豪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发动了叛乱。由于叛军强大,他们甚至将战火延烧到辽东,打到了蓟县城下。
这场叛乱与凉州的叛乱非常相似,都是当地汉人豪强与游牧部落联手反叛。由于无法前往凉州,公孙瓒只能调转兵力,转而镇压幽州内部的叛乱。
公孙瓒凭借巧妙的策略,成功将叛军引至辽东的石门与之决战。叛军最终大败,张纯等人纷纷逃入鲜卑的地盘。公孙瓒继续追击乌桓,但深入敌境时,却被丘力居的部队围困在辽西的管子城。尽管公孙瓒坚持了二百多天,依然缺乏粮草,甚至不得不煮马食用。最终,围困乌桓的部队在困境中撤退,公孙瓒也迫不得已退回。
此战,让公孙瓒的威名遍及四方,乌桓部落从此不敢再轻举妄动。
然而,东汉朝廷此时正全力应对黄巾之乱,不愿再在幽州投入更多资源。于是,朝廷任命了刘虞为幽州牧,取代了公孙瓒的统治。
刘虞以德治边,采取了不同于公孙瓒的策略。他通过抚慰游牧民族、与鲜卑和乌桓进行贸易,使得幽州的局势逐渐恢复平静。而公孙瓒则无法认同刘虞的政策,他始终认为必须以武力压服敌人,因此他对刘虞的宽容政策心生不满,甚至开始暗中阻挠刘虞的和谈行动。
尽管两人理念不合,但刘虞的策略最终在治理幽州和安抚边疆方面取得了成功。刘虞采取宽政、安民、进行物资交换的措施,使得游牧部落不再侵扰边境。
最终,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愈发尖锐,公孙瓒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局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