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育儿琐事的莞妈。
今天有位宝妈私下跟我吐槽说,自家娃快10个月了,还没学会爬。
她自己也挺着急的,而婆婆却怪她,不给宝宝吃盐,所以没力气爬。
婆媳两人为此争执过几次,宝妈都气哭了,却又不知怎样说服婆婆改变观念。
这婆媳关系啊,自古以来就是家庭关系中复杂且难以调和的矛盾焦点!
咱谁也别劝谁大度,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养育上的意见分歧,最容引爆婆媳之间敏感和紧张的关系!
想来我们中国许多家庭,会因为宝宝吃盐这件事而意见不合。
那能咋办呢?我告诉这位宝妈,在适当的时候,该引用一些权威来说服老人家~
比如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在《自然养育》一书中提到,宝宝1岁前不吃盐,包括在辅食中添加,以及食品当中的隐性盐分。
展开剩余8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以及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均有提到, 1岁以内的婴儿,不建议吃含食盐的食物。
可毕竟祖辈传下来的经验,老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颠覆?
那我们再来展开说说:
🔻为什么一岁内宝宝不能吃盐?正常情况下,0-6个月的宝宝每天所需钠约为170mg,6-12个月约为350mg,这完全可以从日常食物中获得,无需额外补充。
像奶、蛋、肉等这些食物,就已能为宝宝提供足够的钠元素。
那个关于“不吃盐没力气”的说法,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催玉涛医生也说了,孩子的味蕾需要保护,少盐少糖的饮食习惯,才是给宝宝最好的礼物。
过早吃盐的坏处多:
宝宝的脏器发育不完善,代谢能力弱,早过吃盐会增加肾脏、心脏负担,影响发育。 多吃盐会减少宝宝唾液分泌,溶菌酶减少,可能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容易生病。 过早加盐会让宝宝拒绝原味食物,形成重口味,并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这个我可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家娃10个多月大时,家里老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的辅食里加过几次酱油。
结果那之后,孩子连最爱的南瓜泥都不肯吃了。后来我花了半个月时间,才让他重新接受清淡的食物。
🔻警惕宝宝饮食中那些“隐形的盐”其实大部分宝妈在给宝宝做辅食的时候,都特别谨小慎微,坚持“不加一粒盐”。
但,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隐形盐”!
比如有一次,我给孩子买磨牙饼干,看到配料表时吓了一跳——每100g含钠高达380mg!
还有很多孩子经常接触到的,也是“藏盐大户”,妈妈们务必要警惕!
儿童酱油、宝宝拌酱、果酱、沙拉酱等(钠含量都不低); 婴幼儿零食,如糖果、蛋糕、饼干、面包、奶酪、肉松等; 各种速食品,如薯条、汉堡、披萨、火腿肠等; 快餐食物,如宝宝挂面、儿童水饺,还有一些成品果泥、蔬菜泥等。所以妈妈们给宝宝选食品、食材,一定要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
记住这个标准:1岁以内宝宝辅食中钠含量应≤100mg/100g,1-3岁幼儿食物建议控制在≤300mg/100g。
🔻除了盐,吃糖的危害也不小在催玉涛医生的《自然养育》一书中,建议家长除了要给宝宝控盐以外,还得控糖。
1岁以内婴儿,不建议额外添加任何游离糖,如白砂糖、蜂蜜、果汁等。通常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已能满足日常能量需求。
1-3岁幼儿,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10克以内(约2块方糖的量)。避免含糖饮料、糖果等高糖食品,可选择天然水果的甜味替代。
让宝宝过早接触过量含糖的食物,可能会导致:
糖会消耗体内B族维生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 破坏牙齿健康,长蛀牙; 可能导致挑食习惯。我儿子两岁多时,有一次回老家,偷吃了一整盒巧克力,之后整整一周都不好好吃饭。
后来我时不时给他用水果泥+酸奶做成“冰淇淋”,既解了他对甜食的馋病,又保证了营养和健康,宝妈们可尝试~
🔻给宝宝这样吃,让他爱上原味食物总结这多年的养育经验,偷偷告诉大家几个让宝宝自然接受清淡饮食的方法:
1. 善用天然调味
给娃做辅食,可用香菇粉、虾皮粉等来提鲜;用南瓜、玉米等来增加甜味;洋葱、胡萝卜熬成高汤煮粥更有味儿。
2. 改变烹饪方式
我儿子超喜欢吃我做的烤香蕉片、烤红薯条等零食,直接削片切条放进烤箱烘烤,不加任何调料,自然香又甜,好吃到停不下来。
3. 趣味餐盘吸引法
把食物做成卡通造型,比如小熊饭团、花朵形状的蒸蛋,孩子注意力被吸引,就不会纠结食物“有没有味道”啦。
4. 看配料表很重要
别信什么“宝宝专用”、“儿童专属”,还是看配料表更靠谱。不管啥,先看“钠含量”,再看是否含葡萄糖、蔗糖、白砂糖等,有的话直接 pass掉。
莞妈养育心得记得有一次家庭聚会,有位亲戚说我:“你带娃也太小心了,吃点点盐能怎么样?”
但我始终记得儿科医生的一句话:“你现在的小心,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口味打基础。”
就连明星妈妈刘璇也在践行,她表示:自己的孩子4岁前不能吃盐,9岁前不能吃糖。
其实,宝宝比我们想象中更容易接受原味食物,重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要给他这个机会。
在宝宝饮食方面,你有什么独到心得?欢迎一起交流分享呀~
发布于:广东省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