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为何能东山再起?
1930年11月4日,经过近半年的中原大战终于结束。这个波及20多个省份、动员超过百万士兵的大规模军阀冲突,以中央军的胜利告终,蒋介石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稳固。然而,那些失败的军阀们却不得不放弃兵权——西北王冯玉祥被迫下野并远走他乡,西北军也随之解散。山西的阎锡山也只能逃亡东北,寻求日本的庇护。随之而来的是蒋介石开始着手整顿地方军阀,企图将权力牢牢掌控。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阎锡山仅仅一年后便从东北回到了山西,重新恢复了“山西王”的地位,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那么,为什么蒋介石没能控制晋绥军?阎锡山是如何重返权力的呢?
阎锡山的崛起与山西的稳固
展开剩余83%阎锡山的政治生涯始于辛亥革命。那时,他在山西太原领导起义,并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军事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仅掌握了山西的政治与军事大权,还积累了广泛的支持,几乎整个山西的军队都归他指挥。阎锡山的策略一贯低调务实,以“韬光养晦”为主,很多时候,他都选择避免与其他地方军阀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
到了中原大战爆发时,阎锡山已经在山西掌权18年,手下的晋绥军在山西地区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部队人数更是超过十万。阎锡山的将领大多是他亲自提拔的,军队的忠诚度非常高。因此,即使他在中原大战中暂时败退,阎锡山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觑。
蒋介石的策略与失败
蒋介石虽然在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他清楚晋绥军的强大,深知若无法将这支力量纳入自己的控制,便可能成为一个随时威胁自己政权的隐患。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蒋介石企图分化晋绥军,甚至拉拢外部力量。蒋曾试图让东北军张学良进兵太原,但张学良因担心战斗中失败导致损失过大而拒绝了这个提议。后来,蒋介石又计划通过人事安排来削弱阎锡山的影响。
蒋介石考虑过由赵戴文、傅作义等人接管山西,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最终,商震成为山西省的代理领导人。然而,由于商震并非阎锡山的亲信,他的领导并未获得晋绥军的认同。尽管蒋介石与张学良推动了军队整编,原有的晋绥军将领对这些改革充满抵触,导致了局势的进一步紧张。
阎锡山的东山再起
蒋介石的尝试均告失败,阎锡山虽远在东北,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斗争。阎锡山在大连期间,借助日本的支持,并通过派遣特使与自己在晋绥军的部下保持联系,巩固了自己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阎锡山精心准备,密切关注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随着1931年日军侵略加剧,蒋介石和张学良忙于应对外部威胁,忽视了对山西的控制。
阎锡山凭借强大的内外支持,于1931年悄然回到山西,并迅速恢复了对晋绥军的控制。蒋介石虽曾试图通过收买晋绥军将领来遏制阎锡山的回归,但并未成功。晋绥军的将领们无论是因忠诚还是利益,都坚定支持阎锡山,而蒋介石的金钱诱惑反而使他遭遇了更多的反感和失败。
政治斗争中的深远影响
阎锡山的回归不仅令蒋介石失去了对山西的控制,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创造了有利局面。虽然在表面上,阎锡山仍为蒋介石的部下,但实际上他已经重新成为山西的实权人物。1936年,他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尽管阎锡山始终未能像张学良那样发动“西安事变”,但他依旧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阎锡山在战后的命运并不如意。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阎锡山最终被中共击败,彻底结束了他的“山西王”时代。
结语
与其他失败的军阀相比,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后的命运堪称传奇。他不仅成功从中原大战的失利中恢复,并且长时间掌控山西,直至新中国成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阎锡山的起伏不止是一个地方军阀的命运,更是中国政治风云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