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到秋,北京的会见日程几乎排满。4月14日至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带着一串企业高管到访;3月26日,荷兰首相吕特在中南海会谈;此前的2023年11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也到过北京。10月底的北京香山论坛再度把各国军政与学界拉到同一张桌子前。场面不喧哗,但信息量很大。
先看一个事实。朔尔茨此行,西门子、宝马、奔驰等负责人随行,行程里安排了氢能、车电、药品的合作。因为这个,德国产业链的焦虑能当面说,项目也能当面拍板。吕特来京时,谈的是芯片之外的合作空间,还有对乌局势的沟通渠道。澳大利亚重启对话后,煤、龙虾、葡萄酒的市场恢复,一些卡住的经贸问题在回归正轨。
简评一句。欧洲和澳大利亚来北京,说白了是为生意、就业、技术、安全找平衡。他们不想在美中掰手腕时当夹心层,所以强调“去风险不脱钩”。这句话听着绕,意思就是别把链条一下子砍断,改成更稳的做法。能坐下来谈,风险就少一分。
再看论坛。第十届北京香山论坛在2023年10月举行,主办方公开的数据是有超过9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人数约1800人。与会的不只大国代表,还有很多中小国家的军方与学者。会场里,欧洲、中东、亚洲的不同声音能连着说。分论坛里还安排了快速对话与闭门沟通。
这类平台的特点很直接。没有硬性排队坐阵营,代表们可以对同一条海上通道、同一场冲突的外溢影响,拿出各自担忧。当面讲清楚,哪怕意见不合,也能留个回话的口子。因为这个,热线、联合演训避险、灾害救援协作这类务实话题,反而更容易推进。
把镜头拉到亚太。美国推AUKUS、四方机制,强调联合演训和军售。印尼、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公开表达过对核潜艇带来扩散风险的担心,这不是虚词。朝鲜半岛导弹试射还在增加,南海摩擦也没少。结果是,地区国家安全焦虑没有减,反而多了一层顾虑。
简评一句。小圈子像拉着一队人先站在一道线后边,大家心里更紧。东南亚国家更看重的是遇到海上突发时能否迅速对话,遇到误判能否立刻降温。这需要电话和规则,不是高调口号。同样,他们不想被迫选边。
再看经济这条线。RCEP在2022年生效,亚洲内部贸易更顺了。东盟多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很多国家的工厂和工人吃的是这一单生意的饭。欧洲那边也一样,不少汽车和化工企业的全球销量,离不开中国市场。还有,新能源供应链在中国份额很大,这是现实。
来北京谈,是为了把订单和安全都稳住。企业要确定性,政府要降风险。规则、清单、时间表一摊开,哪些能做、哪些停一停,说得清楚。航班、签证、学术往来恢复,误会就少一层。人走动起来,比隔空喊话有效。
香山论坛还有一块常被忽视。除了大国对话,还有维和、反恐、灾害救援的合作对接。中国是联合国维和摊款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出兵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不太上头条,但很落地。共享一套培训教材、一次联合演练,都是看得见的进展。
这类具体活,吸引力强过空话。与会代表愿意报名参加培训,愿意把非传统安全的情报拿来共享,愿意在海上设置紧急联络点。有了这些小机制,大摩擦也更容易被拦在外头。一步步来,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
现在说到美国。特朗普团队把关税当万能钥匙,主张对进口商品加码,还让盟友多掏军费,军售清单越堆越长。2017年美国退出TPP,让亚洲的经贸规则另起炉灶;2024年对中国的电动车、太阳能等又提高了关税。AUKUS推进核潜艇方案,预算和产能的压力在本国也很大。
不少美国媒体和智库文章已经点破了问题。关税会推高价格,企业转单会加速,但成本并没有消失,消费者和盟友一起买单。被这样一推,欧洲、亚太更想找第二条路:安全上继续靠美国,但同时到北京谈生意、谈缓冲。结果就是两头都见,别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这在北京能看得见。企业代表团要清单,学界要渠道,军方要热线。中国给出的,是能落地的规则和会开的门。美国给出的,更多是同盟扩容和威慑安排。两套做法,路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选择权在各国手里,脚往哪里走,心里都有杆秤。
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盟友赶往北京?,因为他们要过日子,要避风险,要多一条退路;为什么美媒说特朗普下错棋?因为加码对抗不等于多一分安全,反而把朋友推去找另一把伞。同样的道理,在贸易上走极端,最后难免伤到自己人。
傍晚,香山脚下的会场外,两个东南亚军官和一位欧洲学者围着一张折叠桌摊开海图,纸角被咖啡纸杯压着,旁边手机屏上亮着“紧急联络方案”四个字。风不大,说话声不高,他们把下次对接的时间写进各自的小本子里;下一步,谁会先把电话真正拨出去,把这张纸上的承诺变成一次实操?
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