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从原始的氏族部落联盟向更为高级、成熟的国家形态转变的起始阶段。
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一阶段一般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奴隶社会初期。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逐渐从简单的采集、狩猎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进而引发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形成,贫富差距日益明显。随着阶级分化的加剧,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当这种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早期国家便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节社会矛盾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在中国历史的独特话语体系中,“早期国家”通常专门指代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开启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先河。夏朝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设立了初步的官职和行政机构,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过渡。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西周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
展开剩余86%“早期国家”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过渡性”,这一特征体现在它既保留了原始部落联盟的痕迹,又具备了成熟国家的基本要素。
从保留原始部落联盟痕迹的角度来看,早期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较为松散。在早期国家中,地方势力往往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有限。例如,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他们只需向周天子履行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等。此外,早期国家还存在原始民主的残余。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可能仍然会保留部落联盟时期的民主议事传统,部分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然而,早期国家也已经具备了成熟国家的基本要素。阶级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如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这种阶级分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也促使了国家机器的产生。公共权力的设立也是早期国家的重要特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早期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权力机构,如军队、法庭、监狱等。这些机构的存在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文字的产生则是早期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更加准确和便捷,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它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早期国家阶段是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它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后来成熟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早期国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文明起源的奥秘,从而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形成背景早期国家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而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并推动社会全面变革的必然结果。其形成的核心背景可以精准地概括为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1. 根本动力——生产力提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提升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动力。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领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从简单的石器到更为先进的青铜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人们开始掌握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如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农作物的种类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粟、黍等,小麦等作物也逐渐被广泛种植。而手工业方面,制陶、纺织、金属冶炼等行业蓬勃发展。制陶技术从最初的简单手工捏制发展到轮制,陶器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纺织业中,人们能够生产出更精细、美观的织物;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更是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青铜制品不仅用于生产工具,还用于制作精美的礼器和兵器。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使得社会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这些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几乎没有剩余产品,也就不存在私有制。但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一部分人开始将这些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便应运而生。
2. 直接原因——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导火索。最初,氏族内部的一些成员,如部落首领、擅长手工业的工匠等,凭借自身的地位或技能,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逐渐将这些产品私有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财产私有现象越来越普遍,氏族内部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在这种情况下,氏族内部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阶级。奴隶主阶级主要由贵族和部落首领组成。贵族凭借其在氏族中的特殊地位,掌控着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奴隶;部落首领则利用其领导权力,在战争中掠夺大量的资源和人口,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奴隶阶级主要包括战俘和贫困的氏族成员。在战争中,失败一方的成员往往会被俘虏成为奴隶,而氏族内部一些因贫困无法维持生计的成员,也不得不沦为奴隶。此外,还出现了平民阶层,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但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阶级对立逐渐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关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社会关系相对平等。但随着阶级的出现,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对奴隶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生活极其悲惨。这种阶级对立的加剧,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社会动力。
3. 部落联盟的扩张与冲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联盟对土地、资源和奴隶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变得频繁起来。在战争过程中,强大的部落联盟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在这些战争中,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逐渐掌握了军事和行政权力。他们在战争中指挥军队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威望。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战争中获得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他们开始建立起一套行政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权力逐渐固化,首领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他们不再仅仅是部落联盟的领导者,而是逐渐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者。这种权力的集中和固化,为早期国家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开始形成。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提升、私有制与阶级分化以及部落联盟的扩张与冲突,共同构成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复杂背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向早期国家的转变。
三、形成过程
原始农业产生 → 生产力发展 → 剩余产品出现 → 私有制产生 → 贫富分化 出现 → 阶级分化 → 贵族为保护私产、镇压反抗 → 建立军队、刑法、监狱等暴力机器 → 氏族制度瓦解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早期国家形成
四、分类及对应特征 未完全形成的早期国家(inchoate early state)或初始的早期国家(incipient early state) 此类型早期国家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生活领域,贸易和市场的重要性尚不显著。职位继承主要采用世袭方式,这体现了权力和地位在特定家族或群体内部的延续性。土地私有现象极为罕见,土地公有是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反映出社会资源分配的集体属性。官吏所获得的补偿通常为实物,这种补偿方式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资分配模式相契合。在司法体系方面,尚不存在成文法用于推行法律规定和实施惩罚措施,司法活动可能更多依赖传统习俗和不成文的规范。在税收方面,大部分税收表现为强制性的礼物以及非经常性的徭役,这反映出税收制度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典型的早期国家(typical early state) 该类型早期国家呈现出如下特征:贸易和市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当地的地理范围限制,表明经济交流的范围和深度有所拓展,经济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世袭继承制度与委任制度并行,既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权力传承方式,又开始引入基于才能或其他因素的人员任用机制,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土地私有现象仍然相对较少,但国家土地所有权逐渐凸显其重要性,这意味着国家开始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除了通过获取补偿的官吏之外,还出现了定期领取国家薪水的官吏,这一变化反映了官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专业化。有开始编撰法律条文的现象,标志着司法制度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定期征收赋税,其中部分为实物,部分为徭役,税收制度逐渐走向常态化和多样化。由政府官吏组织的重要工作,经常借助强制劳动来完成,这显示出国家在组织大规模公共事务时的资源调配方式。 过渡形态的早期国家(transitional early state) 所谓“过渡”,指的是向成熟国家过渡,因此这一类型的早期国家发展程度最高。其特征表现为:贸易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的关键因素。官吏任命制度占据主要地位,说明政治体系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土地私有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逐渐向市场化和私有化方向转变。取得固定薪水的职员占据绝大多数,政府机构逐渐成为一股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这表明官僚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断增强,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文法的编纂已经完成,正式的法官承担着维护正义的责任,司法制度更加完善和规范,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税收体制的发展已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具备了系统性、稳定性和公平性等成熟税收制度的特征。发布于:河南省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