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下面的故事前,先请点个“关注”——方便以后讨论和分享,也感谢你的支持。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年轻有为、战功赫赫,在中国历史上几乎被当作传奇人物来记述。他专长对匈奴的速战速决与奇袭战术,曾夺取祁连山,控制河西走廊,并在狼居胥山上举行祭天大典,因而在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中名声最盛。然而,功勋卓著的霍去病也牵扯进一件离奇的谋杀案——他的行凶竟发生在皇帝身边,并最终被掩盖。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118年。那年汉武帝率众将狩猎于甘泉宫。就在众人围猎、热闹非凡之时,霍去病突然拉弓瞄准,箭射中自己的部下、郎中令李敢,李敢当场死亡。朝廷对外则被告知:李敢是被一头鹿撞死的。就在这样强大的皇权之下,真相被压下了。
展开剩余83%那么,霍去病为何下此狠手?若没有汉武帝的庇护,此案又会如何定性?要弄清楚,需要从更早的一场战役和一位老将的悲剧说起。
漠北之战:胜利背后的遗憾与恩怨
汉武帝在位期间,长期与匈奴对抗。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各领约五万精骑,率领大军出塞,意在彻底击溃匈奴的主力。老将李广也恳求参战,尽管年已六十多,仍渴望凭一战换取封侯的荣耀。武帝出于礼遇,允许李广随军,但特别叮嘱卫青尽量不让他承担主战任务。
战场上,卫青为了调动和实现战略目标,临时调整部署,把原本的前将军职位交给公孙敖,命李广从东路迂回包抄。卫青此举,一方面是遵照皇帝的叮嘱,另一方面也有为公孙敖立功、为友人争取封侯的私心。李广无法接受这个安排,愤而抗争,但军令在前,他不得不遵命出征。
由于东路行军路途遥远且缺少向导,李广一行在途中迷失,与主战场失去联系。等他回到时,卫青已与匈奴交战并大获全胜,而匈奴单于已趁乱逃脱。卫青问责李广,要求他向皇帝书面说明迟到缘由。李广恃才傲物,不愿低眉递交文书,最终在羞愤与绝望中自刎身亡。李广的死震动军心民间,他的悲剧也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
李敢寻仇、卫青隐忍、霍去病出手
漠北大捷后,军中战功被大量嘉奖。李敢——正是李广的第三子,曾因战功被升为郎中令并封关内侯。在知道父亲遭遇与卫青在战时调遣有关后,李敢把矛头指向卫青,认为父亲的失败与卫青脱不开关系。愤怒之下,他到卫青处大声质问并动手打了这位年长的将领,甚至将卫青打伤。
卫青没有反击。他既是朝廷重臣,也是大将,面对李敢的挑衅,他选择了隐忍:一方面他心中有愧,知道当日的人事调整部分是受皇帝指示;另一方面他要顾全大局,不愿因内讧影响军心和朝政。按照当时法律,李敢这种以下犯上、动手伤害上司的行为本可被追究,甚至判罪,但卫青没有追究。卫青的宽容,反而激怒了霍去病。
霍去病年少气盛,他既与卫青有亲属关系(卫青是其舅舅),又受皇帝宠爱,地位特殊。他无法容忍舅舅受辱,也不能接受手下如此公然凌犯将帅的行为。于是,在一次皇帝陪同的狩猎行列中,霍去病出人意料地拔弓射杀了李敢。李敢中箭倒地,随后死亡。霍去病跪于皇帝面前认罪,但汉武帝既愤怒又不愿处罚这位战功赫赫的年轻将才,于是下令将此事对外解释为“被鹿撞死”,一时间真相被掩盖,朝野无人敢质疑。
谁该为这桩命案负责?
从性格与情节来看,李敢也有冲动与偏执的一面——他对父亲之死心怀不平,未能冷静求证就以暴力对待卫青,触犯了君臣秩序。若循法办事,他本应受严惩;但卫青的隐忍与不追究也给了霍去病采取极端手段的空间。霍去病既没有通过法律程序,也没有上报朝廷,而是以私刑的方式替舅舅报仇,这在古代法理上显然属于“不道”即故意杀人之罪,且事发于皇帝面前,亦可被视为“不敬”。
然而汉武帝没有按律处置霍去病。原因很简单:霍去病是朝廷对匈奴的王牌,将来可能继续为大汉赢得战略优势。用人如器,武帝权衡利弊,选择保全这位年轻将领。也正因此,霍去病的性命和地位得以保全,而李敢却死于同僚之手。
悲剧的终章:英年早逝的霍去病
命运在宠爱与争议之间交织。被皇帝厚待的霍去病并未因此长寿,第二年(公元前117年),他突然病逝,仅二十四岁,英年早逝。自古英才多夭折,霍去病的一生看似为抗匈奴而来:在他出生那年汉武帝即位,他的军事生涯与汉朝的对外斗争紧密相连,胜利后不久便离世,留下无尽惋惜。
结语
这段史事里,既有战功显赫,也有人性复杂。李广的悲剧、李敢的冲动、卫青的隐忍、霍去病的果断与暴烈,以及皇权对人才的容忍与权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荣耀与矛盾的历史画面。它提醒我们:战争带来荣耀,同时也会留下难以抹去的创伤;权力可以掩盖事实,但真相的道德重量,终究需要后人评说。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