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
这句话由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说出。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了六个字,并附带了一个反问:美国总统曾说“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骗局”,你们为什么不敢批评?
事件的导火索是中国在9月24日发布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中国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峰值时削减7%至10%,并力争做得更好。同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将达到30%以上。
展开剩余88%这是中国首次设定明确的减排目标,本应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积极信号。然而,胡克斯特拉却给出了负面评价,称中国的目标“明显令人失望”,且“远低于现实可行、符合要求的水平”。
他这一番话,使得欧盟自己站到了全球气候道德的制高点。
有意思的是,在胡克斯特拉表达“失望”的同时,他的上司——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冯德莱恩公开表示:“我欢迎中国愿意在所有领域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作出贡献,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并深化双边低碳发展合作。”
她甚至特别对“中国在碳定价方面的承诺表示欢迎”。
一方面是下属的强烈指责,另一方面是上司的公开欢迎,这样的内部矛盾让欧盟的批评立场显得不那么有理有据,公正性也大打折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欧盟指责中国目标“缺乏雄心”时,他们自己却仍未敲定自己的2035年减排目标,带着“欠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因此,“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毫不客气地讽刺道,欧盟未能及时明确自己的2035年减排目标,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耻辱”。
那么,中国设定的目标真的“令人失望”吗?
中国的新一轮NDC规划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的总装机容量要比2020年增长六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这意味着,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新建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将是2020年存量的六倍以上。
这一目标需要调动全国的工业体系、技术研发以及大量资金,才能实现。
面对如此具体的目标,任何空洞的“缺乏雄心”的指责都显得苍白无力。
英国能源智库Ember的高级能源分析师杨木易对这一目标做了更深的分析。他指出,评价中国的减排目标时,必须考虑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国家”和“制造业大国”的双重身份。
中国正在进行的,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转型”,其规模和复杂度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一方面,中国需要保障14亿人基本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支撑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产出。
这就好比要求一艘正在全速航行的巨型航母,在不熄火、不减速的情况下,完成发动机的整体更换。
如果其中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因此,中国的转型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个7%到10%的减排承诺,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过去,为了满足庞大的能源需求增长,中国不得不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增加煤电的装机容量。
而现在,这一目标的设定意味着,未来能源的增量将主要由清洁能源提供,煤炭的角色将从主力能源转向保障性和调节性电源。
甚至有分析人士预测,从今年开始,我们可能就能看到中国煤电发电量的下降。
一个标志着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煤炭消费进入下降通道的目标,绝不应该被看作“缺乏雄心”。
然而,在中国为这场艰巨的系统性转型做着周密部署时,欧盟的“双重标准”显得尤为刺眼。
中国的反问之所以如此有力,正是揭示了一个被忽视但广为人知的事实。
9月23日,特朗普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宣称,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全球变暖也是“骗局”。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美国在履行与退出《巴黎协定》之间反复摇摆。
作为全球累计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行动迟缓、立场摇摆不定,严重破坏了全球气候合作机制。
然而,对于这一切,欧盟却选择了沉默,这使得人们不禁怀疑,欧盟的批评是否只是基于政治的亲疏远近。
如果说双重标准暴露了欧盟立场的虚伪,那么背后的经济算计则暴露了其动机的自私。
就在欧盟官员批评中国气候目标后不久,9月26日,有消息称欧盟计划在几周内对中国钢铁征收25%至50%的高额关税。
冯德莱恩表示,中国钢铁的低价出口让欧洲钢铁行业的利润下降,影响了他们在“绿色转型”方面的投资。
这两件事的联系不言而喻。
由于欧洲本土钢铁行业在成本和效率上难以与中国企业竞争,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欧盟便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来“保护”本土产业。
而钢铁冶炼是高耗能行业,欧盟通过指责中国的减排目标“缺乏雄心”,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缩减钢铁产量,从而打压竞争对手,同时披上“全球气候”责任的道德外衣。
因此,欧盟的“失望”,与其说是对中国气候承诺的失望,不如说是对自身竞争力衰退、全球影响力下降的失望。
他们曾通过高污染的工业化实现了现代化,如今却试图以环保之名,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恰恰印证了中方“说大话、做小事”的评价。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