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典故中的主角——毛遂。
毛遂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85年,来自今天河北省邯郸市的鸡泽县。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自幼聪明过人,文武双全。
公元前260年左右,年仅26岁的毛遂从家乡鸡泽出发,前往赵国都城邯郸寻找工作。这个过程,和如今的“打工”差不多,但毛遂的打工生涯并不顺利,工作机会匮乏,生活困顿。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他结识了平原君赵胜家的食客——虞卿。平原君赵胜家有着三千多名食客,虞卿的身份颇为特殊,他是赵胜的谋士。由于食客太多,赵胜连每个人的名字都认不全,而这些食客的背景五花八门,有守门人,也有屠夫、卖酒汉等各类人。毛遂拥有文武才华,尤其擅长剑术,剑法“十步穿吼”,可谓是“剑侠”级别的高手。虞卿考虑到毛遂的才华,便决定把他推荐给赵胜,找个适合毛遂的职位。于是,毛遂成为了赵胜家的食客,享受着不做事却有吃有喝的生活。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虽然毛遂有一定的抱负,但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机会终于在公元前257年到来了。秦军主帅白起带领百万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异常危急。赵王决定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赵胜计划带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前往,但无论如何也凑不够人数。正在这时,毛遂站了出来,主动要求加入,并向赵胜自荐。虽然赵胜并不熟悉毛遂,但为了凑齐人数,最终还是让他加入了队伍。
展开剩余66%当他们到达楚国时,楚王只接见了平原君赵胜一人,整个谈判从早谈到中午,却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就在谈判停滞不前之时,毛遂突然跨上台阶,大声说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明了,为什么还在犹豫?”楚王听到毛遂的声音非常生气,问平原君:“这个人是谁?”平原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门客,名叫毛遂。”楚王怒斥道:“你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在谈话,轮不到你插嘴。”但毛遂并未退下,反而上了几个台阶,按着宝剑,严肃地说道:“现在,十步之内,大王的性命就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如此大胆,反而不再呵斥他,决定听听他的看法。
毛遂随后向楚王分析了出兵援赵的利害关系,言辞犀利,逻辑清晰,令楚王心悦诚服,最终答应立即出兵援赵。秦军得知赵楚联手后,意识到胜算渺茫,便选择撤兵。
毛遂凭借一番巧妙的言辞,成功让楚国出兵,拯救了赵国的危机。他的这一壮举让他名声大噪,被誉为三寸之舌能退百万雄兵。《滕县志》中记载:“毛遂,薛人也。早年在赵国平原君门下默默无闻,但却一鸣惊人。”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赵国又面临了新的危机。燕军大将栗腹率兵攻打赵国。此时,平原君想到了毛遂,觉得他不仅剑术高超,且在楚王面前的雄辩能力也表明他有一定的军事见识。于是,平原君决定派毛遂出征,领导赵军抗敌。
然而,毛遂虽然口才了得,勇敢果敢,但缺乏军事经验和深厚的兵法知识。在战场上,他尽管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但终究只是凭借个人的勇气,而非军事战略。结果,毛遂所指挥的赵军遭遇了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毛遂虽然侥幸逃脱,但由于羞愧难当,最终选择自刎而亡。
毛遂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在人事选拔和用人方面,我们要避免仅凭外表的才华或勇气来选拔人才。每个人的能力与定位都应当与任务相匹配,盲目任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毛遂虽然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但最后却因缺乏相应的能力和经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也提醒我们,选择人才时要更加谨慎、全面考虑。
发布于:天津市弘益配资-平台配资-配资策略平台-配资门户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